原标题:自立自强来时路!从歼9、歼10、歼20再到……
??襟怀武侯报国志 翼展云霄旌旗扬
??——从稻田到云霄,航空工业集团成都所,一部跨越半世纪的科技自强史诗
??在中国的军机研制领域,有这样一家单位一直为人津津乐道。它很年轻,却设计研制出了歼10、歼20等明星机型;它偏居西南,却是撑起祖国蓝天的“擎天玉柱”;它就是被人们称为611所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(以下简称成都所)。
??人们不禁深思:“这闪耀于东方天空的成就,是如何做到的呢?”
??这一切,或许要从55年前那个春天说起。
??缘起:自立自强来时路,从“躬耕”与“结庐”开始
??1970年5月,时值仲春,地处北国的沈阳已是一片新生命萌动的景象,在一个无人注意的站台上,一辆载着300多人的神秘专列悄然出发,铿锵的车轮声难掩乘客们的万丈豪情,从东北一路南下,直奔成都。
??这辆神秘专列的乘客们,正是为了推进歼9飞机研制工作而南下的“歼9大队”。

??1970年5月,成都所首批主力队伍和物资器材从沈阳到达成都 拍摄:姜凤祥
??到达成都后,“歼9大队”入驻原空军028航校旧址——这便是成都所的前身。武侯祠旁,一朵“自立自强”之花落地生根。
??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当时成都所全体人员的“宝贵财富”。据亲身经历过建所初期那段艰苦岁月的老同志谢品回忆,当时为了改善生活,“大家种过水稻、油菜、红薯……我们的豆腐和馒头都做得很好,还去过北大荒的空军农场劳动,给大家‘挣’粮食。房子也不够住,大家还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自己盖房子”。
??与诸葛武侯做邻居,“躬耕”与“结庐”也成了成都所的起点。
??除了吃与住,当时的成都所还很缺乏工作设备。谢品回忆,当时他还曾带着设计人员和工人跑到成都滑翔机厂去求助,共同制造风洞模型。

??成都所武侯园区 摄影:张祖德
??但艰苦的条件不会击败强者,只会令其更有斗志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,当时的成都所全体人员边建设、边生产、边科研,积极地开展歼9的科研工作。
??受当时种种实际因素影响,歼9项目最终没能飞上蓝天。但是,歼9飞机的研制还是为成都所、为我国航空工业留下了两大宝贵财富。
??第一个财富是“鸭式布局”。
??在歼9飞机技战术指标的变化过程中,面对当时的指标要求,成都所科研人员在反复讨论技术布局后,提出了“在无尾飞机机翼的前面加一个小翼,以改善飞机升力特性”的方案,这便是“鸭式布局”。这一布局,不但在我国没有先例,就是美苏等航空技术先进国家也没做过。谈及此事,谢品笑称:“当时国际上类似的设计只有瑞典的萨博-37,但它那个鸭翼是‘死’的,我们这个是独创。”
??后来,尽管歼9研制被迫终止,“鸭式布局”却在歼10、歼20等型号上传承下去,并将其优势发扬光大。
??第二个财富是“拦射武器系统”。
??当时,美苏等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向“超视距空战”转变,但在中国,与歼9同时代的歼8在设计时仍然使用机炮作为主攻武器,导弹只是超载武器。但成都所团队在研制歼9的过程中,则为其研发、配套了“拦射武器系统”,并以其为作战的主要武器系统。谢品表示:“作为后发国家,这是我们后来探索‘超视距空战’的重要一步”。

??歼9研发工作现场
??也是因为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,宋文骢曾表示:“没有歼9作为基石,就不会有歼7Ⅲ和后来的歼10!”
??塑造:从歼7Ⅲ到歼10,“危急存亡之秋”的敢于担当
??1978年6月,当时的三机部决定要对歼7进行大改,确定由成都所与3个兄弟单位共同成立歼7飞机大改系统工程设计室,任命王南寿为第一总设计师,任务被正式命名为“歼7Ⅲ型飞机”。
??然而不久后,就有人提出异议,要把“参照设计”的指导思想改为“全面测绘”,导致设计工作无法进行。1979年初,兄弟单位工作人员陆续撤回,12月,王南寿调往北京工作,歼7Ⅲ的研制陷入群龙无首的窘境——而当时,整个中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,也同样处在对国外同行“望尘莫及”的窘境中。
??1981年10月,时任成都所副所长、总设计师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7Ⅲ型号总设计师。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……当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……”,临危受命的宋文骢记得隔壁武侯祠墙上镌刻的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有这样的句子。
??宋文骢曾回忆过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:“你们看过《考克斯报告》吗?报告中说,你不要怕中国人,中国人还早呢!他们没有先进工艺、先进材料,没有大系统的综合能力——知耻而后勇,我们别无选择,只能追,只能干!再不追、再不干,人家也不会来同情你、施舍你,在前面等着你呀!”
??何以追赶?唯有自强!
??接受任务后,宋文骢团队在短短两三个月里,行程数千千米,调研走访了8支空军部队和34个相关单位,明确了空军所需的飞机战术技术要求。之后,宋文骢等人又赶赴北京,向领导汇报了歼7Ⅲ飞机总体方案,为歼7Ⅲ飞机的自行研制定下了基调。
??宋文骢后来曾说:“在搞这个型号时,我就意识到,我们是在搞一代全新的飞机,要赶上别人大量装备的第二代飞机,这和过去有质的不同。既然是这样,我就首先告诫自己,也告诫搞设计的同志们,全过程必须按自行设计进行。”

??歼-7C飞机
??2025-08-0114时,歼7Ⅲ在成都首飞成功。1988年歼7Ⅲ设计定型并交付部队使用,是成都所首架成功首飞并交付服役的战机。
??然而,彼时的宋文骢和设计研制团队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,因为他们已经担上了另一副千钧重担——研制歼10战机。
??歼10的故事,要从1982年的初春说起。
??当时,宋文骢正在贵州的中国航空科研与生产基地,为歼7Ⅲ飞机的试制做技术交底工作,突然接到一个电话,要他赴北京参加新歼方案论证会。当时传达的信息是,方案已经基本定了,只是叫成都所去几个人,“参谋参谋,完善一下方案”。
??1982年2月,新歼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北京召开,成都所宋文骢、成志明、谢品和王子方应邀参会。
??让宋文骢有些措手不及的是,会议前的预备会之后,相关领导突然找到他们:“你们有没有方案汇报?”
??宋文骢有些诧异:“我们不是只参加方案评审吗?”
??领导答道:“这次会议各级单位都很重视,来了这么多专家,你们所组建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毕竟也是战斗机研究所呀!既然来了,机会难得,正式会上,你们把对新歼研制的基本想法谈一谈吧。”
??于是,宋文骢获得了15分钟的发言时间。谢品从兄弟单位借来了明胶片,几个人连夜从带来的资料里,将鸭式布局飞机的图形、基本数据重要性能曲线摘录下来,谢品还徒手画了新歼方案俯视图和性能表。
??宋文骢在传记里回忆道:“国家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,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搞新歼研制,实在是不容易啊!我们要搞,就要搞一架像样的飞机,搞一架能在未来10年或20年都不落后于世界的飞机,我们要从学习模仿的传统思维里跳出来,搞一架真正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先进战斗机!”
??这一思路,让宋文骢的发言在正式会上获得了热烈的掌声,新歼方案也从“基本定了”变成了“继续论证”。
??此后,新歼开启了长达两年的论证。直到1984年2月,在河北涿县桃园宾馆召开的新歼布局方案会议上,成都所的鸭式布局方案被最终确定为新歼方案!它,便是后来缔造空中传奇的歼10飞机。
??涿县,桃园,历史往往充满巧合,往事越千年,又一段花落成都的传奇,从这里启航。
??2025-08-01,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新歼(歼10)总设计师。这一年,他已经56岁了。
??当时,也有人问过宋文骢,“年龄不饶人哪,这架飞机能在你手里最终定型吗?”宋文骢笑着答道:“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,我说了不算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,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!”
??后来,歼10工程团队培育了大量的年轻人才,他们接过了老一辈航空人手中的接力棒,成为歼20等型号的研制骨干。

??如今,已经从事飞机设计工作32年的成都所副总设计师任云松,依然记得研制歼10的那段岁月。任云松常说:“很幸运,1993年大学毕业后一参加工作,我就加入到了歼10团队,参与了研制工作。那个时候条件虽然比建所时好很多,但和现在比仍然很艰苦。严寒酷暑,大家都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里工作。从歼10开始部装,我就到成飞配合生产,每天早上七点出发,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。这毕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制的型号,面临着很多问题,也有很多的压力,所以2025-08-01,歼10首飞成功的时候,我非常激动!尽管后来我经历了更多首飞,但最让我激动的还是那一次!”
??歼10立项时确定下了三大目标:研制出适应2000年后作战环境、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飞机;建立第三代飞机研制、专业配套的先进歼击机研制基地;培养一支素质高、技术精、作风硬的航空技术人才队伍。
??从歼10系列化及其后续型号的发展来看,这三大目标已经全部实现。
??任云松在谈及此事时表示,而除此之外,歼10还有一大贡献,就是为中国战斗机的生产打造了全供应链体系,牵引了国内成品厂、材料、元器件等领域的全面升级进步。
??历史不会忘记,成都所在中国战机发展的“危急存亡之秋”,以自立自强之精神,做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!
??跃升:航空“隆中对”,让中国战机“会当凌绝顶”
??远见,是自立自强之眼。来到成都所,最直观的感觉就是,无论是耄耋长者还是青年才俊,大家对“未来”都有着充沛的探索精神。如同诸葛亮未出隆中而早知未来天下大势一样,成都所自建所之初,就非常注重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探索。

??成都所青年科研人员和宋文骢院士在一起
??谈及此事,谢品笑称:“现在有句流行语叫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我不是很赞成,我认为应该是“方向决定成败,细节决定好坏”。因为方向的失误几乎无法挽回,而细节的失误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。在研制歼9时,我们搞出了‘拦射武器系统’,但是这套系统怎么运用,我们并不清楚。所以,我就向所里打了个报告,建议成立“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”专业小组,专门研究空中作战和未来型号的发展。
??这一建议获得了时任成都所领导班子的支持。当时的副所长谢光回复道:“这项工作很重要,但是也很艰难。要知道,做这项工作意味着隐姓埋名,因为你们研究的是未来二、三十年的装备,因此必须高度保密,等这型装备立项成功了,你们就该去研究下一个项目了……这样的情况你能接受吗?”谢品笑着摆摆手,表示没问题。
??这样的小组,其核心工作就是预研。而今,我们已经对“更新一代、研制一代、预研一代”的工作方针耳熟能详,当时的成都所,则已经将这样的作风压实到了基层工作中。
??歼9下马后,宋文骢要求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小组广开思路进行新方案探讨,支持各种创新想法,要求每年都有几个新歼设计方案,以便必要时选用。这些方案为后来歼10和歼20方案的确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。

??歼-20飞机 摄影:朱鹏
??预研,是合理的“抢跑”。在视野广开、百花齐放的创新“东风”吹拂下,在预研小组的支持下,成都所的飞机研制事业,堪称芝麻节节高——2025-08-01,歼20首飞成功。其实,在歼20的预研工作启动时,歼10甚至还没有完成首飞。而著名的歼10C战机,其首飞时间甚至更早于立项时间。进入新世纪后,成都所的这一优势,也自然延伸到了无人机领域。
??聂勇刚,2000年进入成都所工作,对此深有感触:“近年来,无人机在军事等领域大放异彩。其实早在1996年,成都所便已经开始了无人机领域的研究,根据当时的作战需求开展论证,并提出了系列解决方案,这也为后来我们一系列无人机型号的涌现奠定了基础。”
??创新,是成都所的发展之本、立所之魂。
??聂勇刚表示,“在我国军用无人机领域的探索阶段,前几款大型无人机大多都由成都所承担研制任务。作为航空装备的新领域,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设计、研制经验可以借鉴。我们只能一个一个“石头”去摸,一个一个“坑”去填……没日没夜地干,最终摸索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、一整套全新的大型无人机研发流程。”

??攻击-2 摄影:朱鹏
??自立自强,就是要“蹚”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如任云松所言:“2024年,亮相那一届中国航展的歼20S,作为一款双座机,走的是一条跟传统双座机不一样的路线,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设计的,这也证明了我们的军机研制已经完全脱离了外国军机的‘影子’。”
??《隆中对》中,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。歼10、歼20等型号的研制成功,也让成都所实现了“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,再到并驾齐驱甚至创新超越”的重大跨越。今天,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“探索一代、预研一代、研制一代、生产一代”的“四个一代”战略指导下,成都所必将“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”,不断推出更多的国之利剑!
??发扬:江山代有才人出,让梦想突破大气层的“小字辈”
??青年,是未来,是希望。
??成都所一路走来,正因为有着老一辈航空人筚路蓝缕、百折不挠的精神奠基。那么,成都所青年一代航空人能否继承这种精神,继续在“自立自强”之路上奔跑下去呢?

??无侦-7 摄影:朱鹏
??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工作的聂勇刚,或许能替我们解答这个问题。“当我们开始探索无人机领域的初期,几个型号总师常常带着一帮年轻人攻关,我当时也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。事实上,在宋文骢等领导的倡导和带领下,成都所一直非常鼓励年轻人去闯、去干,在经费和政策上都予以支持,很多后来非常成功的型号都是由此而来。”
??聂勇刚这样表达现在到未来,航空装备领域创新的难度和重要性:“对于青年航空人来说,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在敢于并且能够坚持持续不断地创新上。如果说航空科技像一棵苹果树的话,现在让我们伸手可摘的果子已经越来越少了,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到底去摘苹果树高处的哪颗果子,要怎样搭梯子才能顺利摘到。在前辈的基础上,分析新的需求、研究技术解决途径,不断创新,持之以恒地坚持完成技术突破,最终摘到那颗最甜的‘苹果’。”

??大雾中工作的科研人员
??至于年轻人还能不能吃苦、肯不肯奋斗,聂勇刚是这样回答的:“我们的无人机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航空事业,我们试验、试飞去的地方大多都是偏僻艰苦的,比如沙漠戈壁,白天热得烫脚,晚上冷得发抖。项目节点紧张的时候,我们在试验室和外场的工作计划都按小时排,24小时连轴转,人员轮休但设备不休,很多人都在试验室、机库打地铺,困了小憩一会,醒了接着干……”
??这样的工作场景,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,什么是热血青春。
??在环境的磨砺下,在氛围的感召下,成都所新一代的航空人已经不满足于将探索的脚步停留在大气层内——“昊龙”货运航天飞机的亮相,让成都所向九重云霄之上的太空发起了进军。

??“昊龙”货运航天飞机
??从武侯到青羊,这群航空人自立自强的辉煌之路仍在继续,自立自强的辉煌之路必然成功!
??我们也相信,自立自强不只是成都所的精神财富,也是几代中国航空人的精神财富,是滋养中国航空工业磅礴奔涌、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,激励着全体航空人在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强国强军的历史新篇。(王静宇 彭文晶)

更多猛料!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(sinamilnews)
热门推荐
推荐新闻
- 【 新闻 】 中美经贸会谈“发出积极信号” 专家解读
- 【 军事 】 欧洲最大空军演习启动,俄反应强烈
- 【 财经 】 顺丰连陷“保价赔偿之争”!
- 【 体育 】 莱万当选世界足球先生
- 【 娱乐 】 冯小刚辟谣病情恶化放弃治疗:谣言总...
- 【 科技 】 年薪涨2个月,互联网人:@老板,懂?
- 【 教育 】 指导研究生亲力亲为 这位教授为何火了
举报邮箱:jubao@vip.sina.com
Copyright ? 1996-2025 SINA Corporation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